一日三餐少不得,盐就像空气里的氧、身体里的水一样,寻常到熟视无睹,却又一日不可或缺。盐,就这样风清云淡地行走在百姓烟火里,撑起一个个咸咸淡淡的日子。
然而,盐又何止是百姓餐桌上的简单调料,它也不只是普通的化学晶体,千年古国沾满咸味的史页上,盐,那晶莹微小的身躯早已背负着沉沉的历史。从浴血新生到盛世中国,共和国60年风雨征程,盐又踩下一路铿锵的足音。
战火纷飞的年代,缺油少粮,盐和父老乡亲一道,扛起的是精神,昂扬的是斗志。抗战时期,盐一度稀缺如金,为通过敌人严密的封锁,小小的盐粒,仿佛也化身百变金刚,时而溶盐为水,遁入厚厚的棉衣,时而又结晶为盐,现出细碎晶莹的颗粒。一粒粒盐,就像一个个机智的勇士,巧变身,妙周旋,如此众志成城,还有什么样的封锁不能突破?什么样的战争不能凯旋?
新中国成立后,盐洗去战争的尘埃,一身洁净走进厨房,以最家常可亲的面目,跻身于百姓家的开门七件事。尤其在那段饥荒年月,盐烹饪着草根、野菜,搀扶着饥饿的味蕾,步履蹒跚地捱过了那段艰难岁月。在那段悲惨的日子里,盐,就像暗夜里的一盏灯,于饥肠辘辘的长夜,点亮了人们关于衣食饱暖的所有想象。
如今,那段天灾酿就的赤贫岁月,早已翻成历史,封存在记忆的深处。盐又卸下一身朴拙,清清爽爽、干干净净地忙碌在千家万户的灶台间,它仿佛常驻民间的膳食大使,于一日三餐的咸淡之间,关注着民生健康、百姓生活。
从平原旷野到偏远山区,盐携带着智力元素碘,又肩负起消除碘缺乏危害的政治使命,翻山越岭,走村串巷,深入万户千乡的寻常店铺与百姓家,抚平了一代代山里人粗大的脖颈,聪慧了千千万子孙后代的头脑。
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,15年的道路走得十分艰辛,却是百折不挠;15年的付出默默无闻,却是无怨无悔。盐粒虽小,重任在肩,回顾一路走来的历史,盐从来都是站在国家的高度,却低入凡俗烟火的百姓厨房,为人们烹出有滋有味的美好生活。
如今,从单一的加碘盐,到添加了不同微量元素的多品种营养盐,盐,这普通而又特殊的商品,越来越贴近现代健康理念,正被赋予崭新的内容;从单一的食盐专营,到开展非盐商品的多种经营,盐业,这古老而又年轻的行业,以越来越丰富的形式,正被注入鲜活的生命力;从坐拥客户资源,到主动构建营销网络,直接送达碘盐到终端消费市场,传统而又现代的盐业人,变坐商为行商,正满面春风地走向千家万户。
今天,当我们临近2010年消除碘缺乏危害阶段性目标的关口,在媒体与百姓的眼里,沉默的碘盐突然成了焦点,熟悉的行业也变得陌生。面对争议与质疑,我们不必叫屈,也无需争辩,正视现实,我们依然任重而道远!
回望来路,60年的风风雨雨,盐,这普通而又特殊的商品、盐业,这古老而又年轻的行业,还有我们,这些传统而又现代的盐业人,追随共和国一路走来的足迹,早已深深嵌入祖国的山山水水,那一个个坚实的脚印里,渗透着咸咸的滋味,那是我们曾经流过的血、挥洒的汗和百感交集的泪。
千年古道,从马背上蜿蜒而来的一条盐路,正在共和国的脚下无限延伸……
(池州市公司 祖菊芳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