个人的幸福感从何而来呢?当物质文明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时,人们的目光已经从一日三餐转向对精神世界的探求,开始在幸福的大道上越走越充实,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门新兴的科学要取代如今炙手可热的“成功学”,它就是未来的“幸福学”。大家可以从身边呼声渐高的“幸福城市”建设,看到未来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趋势,建立在一定物质基础上的社会成员,不会再一头扎在挣钱的怪圈中难以回头,他们会学会将时间腾出一部分花在休闲,花在愉悦身心方面,幸福被刻上更多精神愉悦的烙印。
最近读到经济学家茅于轼的一篇文章,他站在经济学的视点分析了人们未必是追求财富的绝对多少,而是财富的相对多少,或者说,人们是在彼此攀比,追求的不是钱财的绝对值,而是想超过别人,正是这种心理造成一个国家不论如何富有,百姓还是不会满意的原因,那么我们追求财富还有什么意义呢?我们究竟应该追求什么呢?经济增长能否增加快乐?在这种疑问的促使下,他甚至预见经济学整个可能改写,茅于轼通过调查发现,并不能证明快乐由财富决定的,即使有所影响,也决不是主要决定性的因素,倒是宗教、爱情等起的作用还大一些,这些研究不能不使经济学家深刻反省:我们所追求的东西是否真的值得去追求?人追求的是快乐还是金钱?这位经济学家甚至断言,平均寿命而不是人均国民收入是测量一个国家是否成功的最终指标。
茅于轼在这篇文章中总结个人一生经历的许多快乐的事情,这些事中大部分都和钱没有关系,倒是家庭和婚姻是获得快乐的重要来源,钱能给人快乐,可是钱也能给人痛苦,一些人变成了守财奴,成了钱的奴隶,甚至出卖了良心,这位经济学泰斗告诫人们懂得如何花钱,不但生活安排得好,也要学会用钱使自己得到精神上的满足,可惜的是现在的教育大多教人如何赚钱,而不教人如何做钱的主人,如何从中得到快乐,更没有教没有钱也能快乐,难怪他会发出“这是本末倒置”的感叹。
文章的最后举例经济学里面有所谓帕累托改进,意思是说一项措施使社会中没有人受损,但至少有一个人受益,市场经济就是不断递进性帕累托改进,整个国家就变富了,这里的损益都是经济上的,他把这种例子用于改进整个国民的幸福指数上面,研究用什么方法使得没有人受损,而至少有一个人受益,整个社会的幸福总量因此而增加,社会变得更快乐一些,而君子成人之美,恰好就是这种帕累托改进,嫉妒心理或红眼病则相反,它使整个社会的快乐总量减少,可是从学校到社会大家都忙于赚钱,没有人讲这些道理,结果造成财富是多了,但是快乐总量没有增加。
“如何使人快乐的本事,我想这是天下最重要的学问”,我想引用这句话,希望每个人都能从中得到更有益的启示,让生活多姿多彩,让心态多一份阳光。(铜陵市公司 吴谦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