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古以来,行孝者,众必敬之;行义者,众必赞之。天长号称孝子之乡,孝子确实很多,在诸孝子中,最突出的是秦楠朱寿昌,他在中国“二十四孝中”也榜上有名。为纪念这位孝子,北宋时曾在秦楠镇万元街北头原中学院内孝子坟东北,建了个孝子祠,以示纪念。
朱寿昌,字康叔,北宋天长人,祖籍为江苏徐州,五代时迁居天长秦楠。父亲朱巽在守将部下作主簿,后任陕州、荆南通判和岳州、阆州知州。仁宗时任工部侍郎。母亲刘氏,为朱巽之妾,出身卑寒,但勤劳贤惠善良,刚怀寿昌不久,就被遣嫁给老百姓。寿昌生下后不几岁,回到父亲家里,其父到州县任职时把寿昌带在身边,从此母子分离。寿昌长大后承袭父亲功名,历任河中府通判、鄂州知州、司农少卿、朝议大夫、中散大夫等职。他为人大度,宽恤民力,洞察民事,深得人民爱戴。
朱寿昌与母亲分离五十年音信全无,行遍四方寻找,均不见踪影,万分愁苦,饮食大减,拒食酒肉,提起母亲总是痛苦流涕。他不惜用浮屠法灼背烧顶,刺血写金刚经来祈祷母亲平安。总之,凡是力所能及的,他没有不做的。神宗熙宁初(1068年),他弃官寻母,说:“生我,生我母去,有我无母,不如无我,誓经此身,出生入死,母若不见,我亦随尽。”他顶风雨,冒寒暑,终于在川陕找到了母亲。此时,刘氏已七十多岁,寿昌将母亲接回里秦楠,悉心照料。京兆钱明逸把寿昌寻母尽孝的事上奏朝廷,诏寿昌回朝做官。于是,寿昌以“孝”闻名天下。王安石、苏轼及士大夫竟相赋诗赞美。《宋史》还把朱寿昌寻母尽孝的事迹编成《孝义传》、《文公篇》供小学诵读,教育后人永远效法。
王安石在《送河中通判朱郎中迎母东归》中写道:
彩衣东笑上归船,莱氏欢娱在晚年。
嗟我白头生意尽,看君今日更凄然。
苏轼于宋熙宁五年九月作:朱寿昌郎中,少不知母所在,刺血写经求之五十年,去岁得于蜀中,诗以贺之。
嗟君七岁知念母,怜君壮大心愈苦。
羡君临老得相逢,喜极无言泪如雨。
不羡白衣作三公,不爱白日升青天。
爱君五十作彩服,儿啼却得偿当年。
烹龙为炙玉为酒,鹤发初生千万寿。
金花诏书锦作囊,白藤户舆帘蹙绣。
感君离合我醉辛,此事今无古或闻。
长陵竭来见大姊,仲孺岂意逢将军。
开皇苦桃空记面,建中天子终不见。
西河郡守谁复讥,颖谷封人羞自荐。
数年以后,刘氏病故,寿昌尽心孝终。寿昌本人享年七十岁方卒。北宋在秦楠镇南头为他建了孝子坟,墓前立有石桌、石表、石牌坊、烛台等,弘治年间重立石碑于墓前,墓碑二米多,上书:“朱司农少卿孝子朱公寿昌字康叔先生之墓。并在东北建孝子祠正堂三间,僧房十五间。前来烧香祷告,求学者络绎不绝。人们前来,一是对孝子的尊敬,二是学习效仿孝子行孝,尊敬眷养老人。使天长秦楠被人们誉为孝子乡。历史上秦楠有八桥九庙十牌坊与忠(包公祠)、孝(孝子祠)、节(牌坊)、义(关帝庙)等名闻遐迩的古迹。
解放后墓地被秦楠中学占用。十年浩劫期间墓被毁。为恢复其历史面目,教育人们尊敬老人、孝敬父母,当地政府正在集资建孝子亭,重修孝子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