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半亩方塘一鉴开,天光云影共徘徊,问渠哪得清如许,为有源头活水来。”这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赞美其家乡江西婺源的诗句。初冬的婺源依然山青水绿,我随县作协文友一行选择徒步在“中国最美的乡村”之誉的婺源旅游采风。
我们的行程安排两天,去了婺源的江湾、李坑、思溪延村、卧龙谷、灵岩洞等,这里绿树掩映,碧水青山,未曾亲历过徽州古建筑神韵的我,见到的是建筑群落的大气沉郁,是厚重的古风。
我一边欣赏着那粉墙黛瓦、古树幽藤所营造出的一派古典意境,一边在心里思索着答案,李坑留给我影响很深,它躺在群山环抱之中,涓涓溪流穿村而过,古宅民居沿溪而筑,青石板路纵横交错,它美在文化与生态珠联璧合,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。
走进李坑,但见小桥、流水、人家,粉墙、青砖、黛瓦,天人合一,相映成趣。走在古意盎然的小街上,鳞次栉比,房舍陈列在溪流两旁,二百来户的村庄,就架了几十座石桥、木桥、砖桥。溪流天光云影,色碧声柔,终日给两岸人家弹奏着美妙乐章。
徜徉在保存完好的徽派建筑之间,不经意路过的一棵古树、一株老藤、一扇断壁、一眼深井可能都蕴含着一个个美丽的传说。沿街的路阶上坐着一、两个择菜的老婆婆,几个天真烂漫的孩童在旁边快活的玩耍;坐在小船上钩鞋等待生意的妇女,低头干活,让我们随意拍照;偶尔一两个手持烟袋的老汉,吞云吐雾的悠然神态,让人羡慕。
我们穿梭在徽州古宅在寻找什么,只拿相机这拍拍,那照照。除了那几处风雨飘摇,年事已高的房子被锈锁栓紧外,凡是尚有居住的门户,几乎全部洞开。我们穿过一扇扇幽闭的院门,一堵堵不见窗口森然壁立的黑墙、一方方赖于采光的小小天井,和屋顶两端那一翼翼高挑的封火墙。天下起濛濛细雨,昏暗的光线好像要把陈年旧事隐藏起来一般,我无法透过花棂隔段,去瞻望他们更多的家什。主人不知去了何处,家中的一切都那么有序的摆放着,任何一个陌生人都可以象在自己家里般的这边摸摸,那里戳戳,没人来警惕的过问。导游讲着这间屋及其先人的历史,我却在这太师椅上坐下来,让心回归宁静,我只不过是这里的一个匆匆过客,这一切的宁静、一切的淡然都与我无关,它只属于它们原本的主人,属于这一方厚重的历史文化。
在婉约的小巷里随意而走,不时用指尖轻轻触碰墙砖上的坑坑凹凹,走在那历史尘封的石桥上,耳畔萦绕着潺潺水流声,不知源自何方。那台阶上散落了几片青菜叶,一位老妪手握着稻谷站在屋外,几只处事不惊的鸡在石板上啄食着。从屋拐角处走出一女子,胳膊上的挎篮里盛满了蔬菜,不紧不慢的走过,眼前的图画中,她们只是一笔陪衬而已,长巷内因寥落而显得格外深沉。
婺源就像一幅漂浮的水墨山水画,我沉醉在它迷人的风景里,享受另一种宁静清悠,留下我一串串深深的思索……
怀宁公司 陈小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