朋友让我为其写几个字,思之再三,写上三个字“知不足”,其实我想说的既是他勉也是自勉。“知不足”讲起来容易做起业却十分艰难,在这个价值观已经裂变了的社会,许多同志都有一种潜意识涌动,那就是“我行”。其实“我行”是可以的,但你一定要“知不足”才能更好地“我行”。心态决定状态,在不知足和麻木自尊的状态下,不少同志把“我行”演变成了“老子天下第一”。
一个真正“我行”的人要“常知足”,尤其对名利的满足感要高于一切。《老子·俭欲篇》曰:“罪莫大于可欲,祸莫大于不知足;咎莫大于欲得。故知足之足,常足。”意思是说,罪恶没有大过放纵欲望的了,祸患没有大过不知满足的了;过失没有大过贪得无厌的了。所以知道满足的人,永远是觉得快乐的。因此要“多看多想”。要多看一看自己过去经历的辛苦,想一想现在享受的甜蜜;要多看一看身边同志承受的痛苦,想一想自己拥有的幸福;要多看一看那些最底层无私奉献人的劳苦,想一想我们对劳动成果的占有。知足还要做到“常思”。常思考活着干什么?死后留什么?常思考我能干什么,不能干什么,干错过什么。常思考为政之德,为民之苦,为生之艰;通过这些看、想、思才会获得一种满足感,让知足变成一种修养。只有这样才能在名利上不攀比、不失衡、不计较;才能从容面对社会做到“不管风吹雨打,胜似闲庭信步”。反之如果我们工作平平,名利很重,干点事就要“回报”;拈轻怕重,有好事就干,有责任就让;干起事来讨价还价,经常“不知足”,实践证明这样不仅会毁了自己也会影响着部门形象和光荣的事业,所以我要高呼:知足吧!朋友们,如果你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就想想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吧。那样你才会知足常足,终生不辱;知止常止,终生不耻。一个真正“我行”的人还要经常“知不足”,要在学习和干事业上常知不足。《礼记·学记篇》曰:“是故学然后知不足,教然后知困。知不足,然后能自反也;知困,然后能自强也。”意思是说认识到了自己知识的不足,然后才能反过来要求自己;知道了自己对有些知识还理解不通,然后才能自己努力。毛泽东同志曾说过“三天不学习,赶不上刘少奇”,要经常有危机意识,要善于把这种危机转化为一种动力,推动自己的工作和事业,装扮自己美丽人生。那就是要经常“攀比”,要和能力强的同志比,找差距,取长补短;要和飞速发展的先进知识比,知道多少,还少什么,要学什么;要和我们党对党员干部的要求比,做了什么,还有什么没做;要和日夜变化的社会形势比,是否适应形势发展,是否跟上形势。只有通过“攀比”才能看到自己的短处不足;才能谦虚谨慎、戒骄戒躁;才能静下心来刻苦学习;才能一步一个脚印,不好高骛远,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。当然知不足还应该善于发现和勇于创新。善于发现是缘于对事业的忠诚,勇于创新是把握事业的灵魂。知不足的关键不只是“攀比”,更要在知不足后,善于发现,从而达到创新,来不断提高自我,完善自我。这就赋于了“知不足”新的生命力。
名利上常知足,能力上知不足。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之际,写出这样一篇小文章是与同仁们共勉,和朋友一起调整好工作心态,生活心态;树立好正确的人生观、价值观、世界观;处理好金钱关、权力关、美色关;自觉加强自身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。在名利上看轻点,在能力上看重点。真正领悟到“活到老,学到老,还有三分学不到”的含义。真正做到工作努力,学习勤奋,生活健康,情趣高尚,家庭和睦,无愧党和人民、家人和朋友对我们的重托和期望。(天长公司葛付云)